第二百二十一章 戰略(3 / 3)

隨著嚴冬的到來,官道逐漸趨於平整,大批部隊修整完畢,陸陸續續南下增援,補充到保安軍的戰旗之下,東南兩個戰區的實力得到了急劇地膨脹,總兵力竟高達十餘萬,名將幾乎全都擁在了這裏。

麵對保安軍的大兵壓境,戰爭的主動權瞬間易手,徐達全線收縮,同時命常遇春和李文忠同時後撤集結兵力,互為犄角。

保安軍的戰略方針被製定為南下,主要的攻擊力量集結在蘇北,蘇南等戰場,傾國南下,爭取在短時間之內,以泰山壓頂之勢,一舉擊破所有軍閥勢力和其他地方割據政權,重點就是朱元璋的吳軍。

因此,在南方長達千裏的邊疆上,保安軍總參謀部設立了兩道戰線,第一線設置一個軍,以達到延緩徐達的攻擊速度的目的,第二道則是牽製常遇春的部隊。

其實朱元璋和徐達並非是不知道保安軍腹地防線空虛,但在長達一年的時間之內,卻因為種種原因,不論是徐達,還是常遇春,都沒有能夠對保安軍腹地發動大規模進攻,沒能有效的牽製保安軍的動作。

保安軍據活動在戰線兩側的間諜發回的情報,經過粗略估算,現在在保安軍對麵的吳軍,總兵力約三十五萬餘人。

其中,徐達的人馬大概擁有十八萬餘人;常遇春大概擁有十萬餘人,李文忠所部四五萬人,總參謀部估計,吳軍真正能打仗的精銳部隊,最多不超過二十萬人。

東南方向的氣氛越來越緊張,但實質性的戰爭卻始終沒有打起來,對於和保安軍開戰,朱元璋顯得非常猶豫,就像所有喜歡玩弄陰謀詭計的人那樣,他既認為和保安軍開戰不可避免,卻總想在戰爭中給自己找點後路,不肯一口氣把賭注壓上去,這也是導致方國珍覆滅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常遇春則凶悍了許多,從天佑八年開始,所部和保安軍的小規模戰爭就打響了,並且一直持續到了今天,每次投入戰場的兵力都在三兩千之內。

不過雙方戰場卻一直限製在沿海地區,都打得非常謹慎,一直都沒有投入大規模的兵力進行局部決戰。

戰場形勢以磨擦戰和攻防戰為主,常遇春的部隊突然出現在保安軍據點之前,對據守要地的保安軍小部隊發起突然襲擊,如一擊不中則立即遠遁,從不和保安軍糾纏,這也是吳軍打敗仗打出的經驗了。

而保安軍的反應就是不斷加固碉堡,慢慢地放棄一些偏遠的,不太重要的地點,朝內線收縮,逐漸聚集兵力,同時輔以小規模部隊,抽冷子打個反擊,不讓常遇春太過放肆,有時候還能咬下一塊肉來。

隨著保安軍後續援軍的趕到,東南戰線的局勢逐漸朝有利於保安軍方麵扭轉,駐守一線的保安軍部隊的出擊頻率明顯增加,而且還打破了之前雙方約定俗成的兵力規模,出擊的部隊兵力越來越來,打擊範圍也越來越廣,搞的常遇春焦頭爛額。

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,雙方統帥都心知肚明,大規模的決戰馬上就要到來了,或許一戰定勝負,或許“纏綿”個幾年。

為了組織這場規模空前的決戰,保安軍後勤部下達命令,幾乎整個黃河以北都開始了戰爭總動員,征召了二十餘萬民夫,分為兩個方向,朝東南一線輸送軍用物資,陸路和水路的運輸鋪天蓋地,如螞蟻搬家一樣把軍火和糧草輸送到江南地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