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(六)病蟲害防治技術(1 / 2)

1.病害

(1)蠶豆赤斑病

①發病特點:赤斑病是蠶豆主要病害之一。病菌多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或病殘株上越夏或越冬,經由風、雨傳播。一般在2月中下旬蠶豆感染發病,3月底至4月初進入發病高峰。溫度在20℃左右,濕度達80%以上,有利於發病;連作田、純作田、排水不良、土壤粘重,均能加重發病。天氣幹旱,病斑停止擴展;如遇連陰雨,則病斑迅速擴大或彙合,致葉片變為鐵灰色,導致落葉,植株各部遍生黑黴,3~4天即可致全株枯死。

②症狀識別:危害葉、莖、花,還可危害幼莢,但以葉片發病為主。葉片染病時,初生油浸狀的赤色針尖小點,後逐漸擴大呈圓形或橢圓形斑,直徑2~4毫米,中央赤褐色略凹陷,病健部界線明顯,濕度大時病斑上有灰黑色黴狀物,病斑主要分布於葉正麵。莖或葉柄染病時,開始生赤色小點,後擴展成赤褐色條斑,表皮破裂後形成裂痕。花染病時,遍生棕褐色小點,擴展後花冠變褐枯萎,易脫落。

③防治措施:種植抗病品種;實行2年以上輪作;加強田間管理,雨後及時排水;采用配方施肥原則,合理施肥,增強植株抗病力。藥劑防治:在盛花期進行第1次防治,隔5~7天進行第2次防治。可選用25%使百克乳油或50%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50%速克靈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,每桶手動噴霧器中加10克,全株均勻噴霧。

(2)蠶豆褐斑病

①發病特點:病菌以菌絲在種子或病殘體內越冬,第2年春形成初侵染源,借助於風、雨和昆蟲再次傳播。在溫度20~25℃、濕度高時,有利於病菌的侵入和發病。種子未經消毒、播種過早、氮肥過量及陰濕地,均能加重該病的發生。

②症狀識別:侵害葉、莖及莢。葉片發病時,初赤褐色小斑點,後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,直徑3~8毫米,病斑中央灰褐色,上生黑色小粒點,略作輪紋排列,病情嚴重時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斑塊,濕度大時病部破裂穿孔,病葉多黃化脫落。莖部染病時,產生橢圓形較大病斑,稍凹陷,中間灰色,被害莖常枯死折斷。莢染病時,病斑暗褐色,周緣黑色,凹陷,嚴重的莢枯萎,種子瘦小,不成熟。

③防治措施:選用無病豆莢留種;播前種子消毒,即用56℃溫水浸種5分鍾;合理施肥,適當密植,提高抗病力。藥劑防治:發病初期,選用80%大生可濕性粉劑或10%世高水分散粒劑,每桶手動噴霧器加大生15~20克或世高5克,全株均勻噴霧防治,隔5~7天進行第2次防治。

(3)蠶豆鏽病

①發病特點:蠶豆生育中後期發生危害。鏽菌借助於風、雨傳播,喜溫暖潮濕,3~4月氣溫回升後發病,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。低窪積水、土質粘重、生長茂密、通透性差發病重。早熟品種較晚熟品種發病輕。初侵染,以植株下部的莖葉發病早且重;再侵染,以上部莖葉發生重。

②症狀識別:主要危害葉莖。葉上初期產生淡黃色小點,後變鏽褐色,斑點擴大並隆起,破裂後散發出鏽粉狀的夏孢子,進行重複侵染。後期在葉片上生出暗黑色較大的冬孢子堆,破裂後散發出黑色粉末。莖上症狀與葉上相似。發病嚴重時,常使植株早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