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(六)病蟲害防治技術(1 / 2)

1.病害

(1)霜黴病

①發病特點:病菌在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。第2年條件適宜時進行初侵染,一般要求氣溫在20~24℃,7~8月雨水多濕度高時發病重。

②症狀識別:主要危害葉片,在開花結莢期發病。先在葉片產生多角形或不規則形黃斑,邊緣明顯,濕度高時葉背產生灰白色黴層,其後病斑變為褐枯斑,有時穿孔,嚴重時葉片幹枯脫落,整株枯死。也可侵染豆莢,僅在種子表麵產生灰白色黴層,莢外症狀不明顯。

③防治措施:農業防治:選用抗病品種;從無病地留種;實行2年以上輪作;及時清理病殘株;合理施肥。藥劑防治:播種前,用12~15毫升72%杜邦克露乳油加水10千克稀釋,浸種1~1.5小時;發病初期,選用杜邦克露,每10千克水中加藥12~15克,全株均勻噴霧防治。

(2)花葉病毒病

①發生特點:種子帶菌或昆蟲帶毒誘發的病害。田間管理條件差、蚜蟲量大、氣候幹旱有利於發病。

②發病症狀:因品種、氣候條件不同而異,常見有4種症狀:輕花葉型,葉片生長基本正常,葉上出現輕微黃綠相間斑駁;重花葉型,病葉黃綠相間斑駁,皺縮嚴重,葉緣下卷,植株明顯矮化;皺縮花葉型,病狀介於輕重之間;黃斑型,輕花葉型與皺縮型混生,出現黃斑壞死。

③防治措施:農業防治:選用抗病品種;無病種留種;加強肥水管理。藥劑防治:治蚜防病;在發病初期,及時噴灑20%病毒A可濕性粉劑,視病情發展,隔7~10天進行二次防治。

(3)細菌性斑疹病

①發生特點:該病又稱細菌性葉燒病。病菌主要在病種和病殘體上越冬,成為第2年的初侵染源,借助於風、雨傳播。大豆開花期至成熟前發病多。

②症狀識別:主要侵染葉、莢。葉上病斑初呈淺綠小點,後變為大小不等的紅褐色病斑,表皮破裂後成為斑疹狀,發病重的葉片上病斑融合成大塊褐枯斑,形似被燒。莢染病,初生紅褐色小點,後變黑褐色枯斑。

③防治措施:農業防治:選用抗病品種;精選無病種;實行3年以上輪作。藥劑防治:發病初期,噴灑10%世高水分散粒劑,每畝30~40克。

2.蟲害

(1)蚜蟲 見前蠶豆病蟲害防治技術。

(2)地下害蟲 發生較為普遍的地下害蟲主要有小地老虎、蠐螬、螻蛄等。

①發生特點:

小地老虎:以幼蟲危害幼苗,咬斷幼苗近地麵的嫩莖,造成缺苗斷壟。年發生2代,成蟲晝伏夜出,對黑光燈及糖醋液等有趨性。卵產於雜草上。幼蟲3齡前在地麵、雜草或寄主細嫩部位取食,3齡後白天潛伏,夜晚或陰雨天出土活動。老熟幼蟲有假死性,受驚縮成環形。小地老虎喜溫暖及潮濕的條件。

蠐螬:以幼蟲食害幼苗根,切口整齊,引起地上部生長不良甚至萎蔫枯死,嚴重時多出現缺苗斷壟。年發生1代,3齡幼蟲進入暴食期,根莖部咬斷吃光後再轉移危害。春、秋雨季危害猖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