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(六)病蟲害防治技術(2 / 2)

螻蛄:成、若蟲咬食播下的種子和幼苗,咬斷根莖,成亂麻狀將土表鑽出許多隆起的隧道,使植株根土分離而幹死。年發生1代,晝伏夜出,喜鬆軟潮濕的壤土和沙壤土。

②形態特征:

小地老虎:幼蟲37~43毫米,灰黑色,體表布滿大小不等的顆粒,臀板黃褐色,具2條褐色縱帶。

蠐螬:幼蟲多白色,多皺褶,靜止時彎曲成“C”字形,頭部黃褐色或橙黃色。

螻蛄:成、若蟲體形相似,體呈紡錘形,口器伸向前方,有1對強大、粗短適於開掘的前足,有1對較長的尾須。

③防治措施:適時中耕;清除雜草;配方施肥和適度灌水。物理防治:采用黑光燈或糖醋酒混合液誘殺成蟲。藥劑防治:在作物播種時,按實際撒施麵積,每畝用3%立本淨顆粒劑2千克或10%地友顆粒劑400~500克,加細土20千克充分拌和,勻撒於播種溝內,再下種蓋土,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。

(3)豆小卷葉蛾

①發生特點:除危害大豆外,還可危害豌豆、赤豆等豆科作物。以幼蟲食害大豆的葉、花簇、頂梢。初孵幼蟲在嫩芽與茸毛間結成絲質隧道出入危害,3齡幼蟲可把豆葉綴合成餃子狀,老齡幼蟲將頂梢數葉卷成團狀,在內危害,最後致頂梢幹枯死亡。年發生5~6代,5~8月為田間幼蟲危害盛期,幼蟲分5個齡期,2齡前不活潑,3齡後受驚多迅速後退。多雨年份發生重,夏季幹旱少雨發生輕。

②形態特征:豆小卷葉蛾成蟲體長6~7毫米,翅展14~23毫米,屬小型蛾類。老熟幼蟲體長11~14毫米,體淺黃色,頭部、前胸背板淡褐色。蛹黃褐色。

③防治措施:選用抗蟲品種;人工摘除有明顯危害狀的葉片。藥劑防治:在幼蟲孵化盛期或低齡幼蟲危害期用藥,可選用2.5%敵殺死乳油或5%銳勁特乳油均勻噴霧防治,每10千克水中加藥6毫升,對卷葉株要重點噴霧。

(4)蝸牛

①發生特點:除危害大豆外,還危害豌豆、菜豆等其他豆科作物。年發生1代,以成貝和幼貝越冬或越夏,4~5月間產卵於根際疏鬆濕潤的土中、縫隙間或枯葉間。初孵幼貝僅食葉肉,留下表皮,稍大後舔食葉、莖,造成孔洞或缺刻,嚴重者將幼苗咬斷,造成缺苗斷壟。蝸牛喜陰濕,遇連陰雨時,晝夜活動危害。在幹旱情況下,晝伏夜出。蝸牛行動遲緩,並分泌粘液,粘液遇空氣幹燥發亮,所以蝸牛爬過處會留下粘液痕跡。

②形態特征:成貝頭上有2對觸角,眼在後一對觸角的頂端。足在身體腹麵,適於爬行。體外具有一螺殼,呈扁圓球形,有5~6層螺層。殼質較硬,黃褐色。殼口馬蹄形,臍孔呈圓孔狀。幼貝體小,形態與成貝相似。

③防治措施:清潔田園,鏟除雜草;秋季耕翻;人工捕捉,用樹葉、雜草、菜葉等誘集,翌日晨集中捕捉消滅。藥劑防治:可用6%密達顆粒劑或6%除蝸靈2號顆粒劑,畝用400~500克,於傍晚撒於作物根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