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(六)病蟲害防治技術(1 / 2)

1.病害

(1)立枯病

①發生特點: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中越冬,且可在土中腐生存活2~3年。通過水流或農事操作傳播。低溫、高濕、積水和幼苗過密、生長不良等均利於發病。

②症狀識別:主要發生在幼苗期,幼苗莖基部或根莖部變為褐色或紅褐色縊縮,後病部逐漸凹陷,當擴展到繞莖一周後,病部收縮或龜裂,致幼苗生長緩慢、折倒或逐漸枯死。濕度大時長出蛛絲狀淺褐色黴狀物。

③防治措施:選用抗(耐)病品種;加強田間管理,增施磷、鉀肥,提高抗病力。藥劑防治:發病初期,可選用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均勻噴霧防治,每10千克水中分別加藥10~15克或20克。

(2)白粉病

①發病特點:多發生在開花結莢期。病原真菌在寄主作物間輾轉傳播危害,除侵染豌豆外,還可侵害豆科、茄科、葫蘆科等多種作物。晝暖夜涼、多雨露、潮濕的環境有利於發病,但天氣幹旱時,該病仍可嚴重發生。

②症狀識別:主要危害葉片、莖蔓和莢。多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,逐漸向上發展。葉麵初期出現白粉狀淡黃色小點,後擴大為不規則形粉斑,相互連接,病部表麵被白粉覆蓋,以後蔓延到莖、莢。嚴重時,葉片、莖部枯黃,嫩莖幹縮。後期病部散生小黑點。

③防治措施:選用抗病品種;加強田間管理;合理施肥、密植;增施磷、鉀肥,提高抗病力。藥劑防治:在豌豆初花期或發病始期噴灑15%粉鏽寧可濕性粉劑或10%世高水懸浮劑,每10千克水加粉鏽寧10毫升或世高5毫升,隔10天防1次,連防2~3次。

(3)根腐病

①發病特點:主要危害春豌豆。由豌豆腐皮鐮孢侵染引起,在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,但以開花期染病多。該病菌為土傳真菌,可經土壤、病殘體或種子傳播蔓延,發病適溫為24~33℃,幹旱年份以及連作地發病重。

②症狀識別:主要危害根部或根莖部。發病植株下部葉片先黃,並向上發展,致全株發黃枯萎。主側根部分變黑,縱剖病根,維管束變褐色或紅褐色,發病嚴重的其基部縊縮或凹陷變褐,病部皮層腐爛。發病植株矮化,葉小色淡綠,莢數大減或籽粒秕瘦,產量降低,重則開花後大量枯死,致使全田一片枯黃,甚至絕收。

③防治措施:選用抗病品種;加強田間管理,嚴防雨後積水;適當增施磷、鉀肥,提高植株抗病力;與十字花科蔬菜或蔥蒜實行3年以上輪作。藥劑防治:種子處理,用種子重量0.2%的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拌種;在發病初期,選用77%可殺得可濕性粉劑或80%綠亨2號可濕性粉劑進行灌根,每10千克水加藥20克,每株灌100毫升藥液,隔10天1次,連續2~3次。

(4)褐斑病

①發病特點:以分生孢子器或菌絲體附著在種子上或隨同病殘體在田間越冬。種子帶菌時,長出幼苗即染病,子葉或幼莖上出現病痕和分生孢子器,產出分生孢子借雨水傳播,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,潛育期6~8天,田間溫度15~20℃及多雨潮濕易發病。主要危害春豌豆,除危害豌豆外,還可侵染蠶豆和菜豆。

②症狀識別:主要危害葉、莖、莢。葉片染病產生圓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,病斑邊緣明顯,斑上具針尖大小的小黑點。莖染病,病斑褐色至黑褐色,紡錘形或橢圓形,病斑稍凹陷,向內擴展波及到種子上,致種子帶菌。種子病斑不明顯,濕度大時呈汙黃色或灰褐色。

③防治措施:選用無病種;及時清潔田園,冬前進行深

翻;與非豆科作物輪作;合理密植,配方施肥。藥劑防治:用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全株均勻噴霧防治,每10千克水加藥20克,隔7~10天防1次,連續2~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