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四章:悟道(三:天運上半)(2 / 2)

“所以,禮義法度,都是順應時代而有所變化的東西。

如今捕捉到猿猴給它穿上周公的衣服,它必定會咬碎或撕裂,直到全部剝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滿意足。

觀察古今的差異,就象猿猴不同於周公。從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皺著眉頭在鄰裏間行走,鄰裏的一個醜女人看見了認為皺著眉頭很美,回去後也在鄰裏間捂著胸口皺著眉頭。

鄰裏的有錢人看見了,緊閉家門而不出;貧窮的人看見了,帶著妻兒子女遠遠地跑開了。那個醜女人隻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著眉頭好看的原因。

可惜呀,你的先生一定會遭遇厄運啊!”

沒有等顏回作出回答,兩人便就離開了這裏,因為他的回答已經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這些個解釋的故事,自然之間的規律。

巫鹹祒:“正因如此,所謂道。”

兩個人繼續向前。

孔子活到五十一歲,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周遊列國了,但是他依舊沒有得道,於是往南去到沛地拜見老聃。

老聃一副早就知道你會來的樣子:“你來了嗎?我聽說你是北方的賢者,你恐怕已經領悟了大道吧?”

孔子說:“還未能得到。”

老子對於眼前的人的回答,自己還需要裝作好奇:“你是怎樣尋求大道的呢?”

孔子回憶著這長達五年的旅行,說道:“我在規範、法度方麵尋求大道,用了五年的功夫還未得到。”

老子再次發問:“你又怎樣尋求大道呢?”

孔子回憶著從他第一次來拜訪眼前這位老先生到現在的這十二年,想到了自己曾經在筆記本上寫的:十五而至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。他不禁覺得自己當時有些天真了:“我又從陰陽的變化來尋求,十二年了還是未能得到。”

從眼前這個少年剛進入這裏的時候就明白,他早晚有一天會在這裏說出這些話的,老子裝作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:“會是這樣的。

假使道可以用來進獻,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向國君進獻大道;假使道可以用來奉送,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向自己的雙親奉送大道;假使道可以傳告他人,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告訴給他的兄弟;假使道可以給與人,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用來給與他的子孫。

然而不可以這樣做的原因,沒有別的,內心不能自持因而大道不能停留,對外沒有什麼相對應因而大道不能推行。

從內心發出的東西,倘若不能為外者所接受,聖人也就不會有所傳教;從外部進入內心的東西,倘若心中無所領悟而不能自持,聖人也就不會有所憐惜。

名聲,乃是人人都可使用的器物,不可過多獵取。

仁義,乃是前代帝王的館舍,可以住上一宿而不可以久居,多次交往必然會生出許多責難。”

“古代道德修養高的至人,對於仁來說隻是借路,對於義來說隻是暫住,而遊樂於自由自在、無拘無束的境域,生活於馬虎簡單、無奢無華的境地,立身於從不施與的園圃。

自由自在、無拘無束,便是無為;馬虎簡單、無奢無華,就易於生存;從不施與,就不會使自己受損也無裨益於他人。

古代稱這種情況叫做神采真實的遨遊。”

“把貪圖財賄看作正確的人,不會讓人利祿;把追求顯赫看作正確的人,不會讓人名聲;迷戀權勢的人,不會授人權柄。掌握了利祿、名聲和權勢便唯恐喪失而整日戰栗不安,而放棄上述東西又會悲苦不堪,而且心中全無一點鑒識,眼睛隻盯住自己所無休止追逐的東西,這樣的人隻能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。

怨恨、恩惠、獲取、施與、諫諍、教化、生存、殺戮、這八種作法全是用來端正他人的工具,隻有遵循自然的變化而無所阻塞滯留的人才能夠運用它。

所以說,所謂正,就是使人端正。內心裏認為不是這樣,那麼心靈的門戶就永遠不可能打開。”

孔子離開了這,帶著三個徒弟回到了魯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