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戒自己,不做巧言令色之人(1 / 1)

巧言令色之人通常令人防不勝防。子曰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”什麼是“巧言”?講仁義道德比任何人都頭頭是道,但是卻不腳踏實地。“令色”是指態度上好像很仁義,但卻是虛偽的。孔子說:“花言巧語,一副討好人的偽善麵貌,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。”

“巧言令色”,這是一幅偽君子的畫像。儒者對偽君子的鄙棄之情溢於言表。然而,在曆史上、在現實中,這種巧言令色、脅肩諂笑的人卻並不因為受人鄙棄而減少。他們雖無仁德,難成正果,但卻有的是“用武之地”,能使人妻離子散,家破人亡,國危天下亂。

唐玄宗時,李林甫、張九齡同為朝廷重臣。張九齡以直言敢諫著名,深得眾大臣的敬重。李林甫因此懷恨在心,尋機欲置張九齡於死地。

這時,寵妃惠妃與太子產生了矛盾,就在玄宗麵前誣陷太子私結黨羽,圖謀不軌,求玄宗將太子廢掉。枕邊風吹多了,玄宗動了心,提到朝廷上討論。張九齡堅決不同意,並說因一個女人之言就廢立太子,實非明君所為。玄宗聽了,非常不高興。李林甫乘機來到後花園,拜見玄宗,說張九齡是太子的同黨,所以才會這樣說。此後,玄宗對張九齡就產生了偏見。

開元二十四年,玄宗想加封牛仙客為幽國公。張九齡認為此人不過善使謹慎保身之術,並無大功,不宜封此重爵,便相約了李林甫一同去諍諫。李林甫當麵表示同意,但到了玄宗麵前,輪到他說話時,他卻裝作沉思之態,默然無語。玄宗仍堅持加封牛仙客,張九齡堅持自己的意見,說牛仙客目不識丁,不宜重封。玄宗聽了更加不高興了。

李林甫又尋機前來,勸諫玄宗說:“張九齡固執己見,有不敬之罪,在用人問題上處處與皇上作對,隻不過圖謀樹立太子黨群,為自己留條後路而已。”一句話說得玄宗大怒起來,當即令李林甫代擬詔書,將張九齡貶官外放。

李林甫眼珠一轉,怕這件事情引人懷疑到自己頭上,影響不好,就急忙說:“陛下把張九齡貶職外放,顯得皇上沒有氣量,不如先放放再說。”玄宗聽了認為有理,便沒讓李林甫寫詔書,不過,玄宗對此事卻耿耿於懷,終於瞅個機會罷去了張九齡的宰相之職。

張九齡的固執耿直在李林甫的巧言令色麵前敗下陣來。生活中有許多貌似忠厚,實際上心懷叵測的人,常常是“大奸若忠”。對於這樣的人,不能不多加防備,應時時警惕那些花言巧語、滿臉堆笑的偽君子。

巧言令色者一般都是“風吹兩邊倒”的人。像牆頭上的草,善辨風向,見風使舵。這類人,沒有是非標準,“風向”是他們唯一判別的標準,誰上台了就說誰的好,誰下台了就說誰的壞。

唐歌在某市的某局長手下任辦公室主任,每逢有酒宴,他自然作陪。他懂事地舉杯敬客人說:“局長是廉政領導,酒量有限,您隨意我喝完。”對方很受用地點點頭。局長誇讚說:“我這下屬能力很強,會辦事。”唐歌諂媚一笑說:“謝謝您的誇獎。”一年之後,唐歌在局長的栽培下,當上了副局長。

後來,局長因與新來領導不和,被掛了起來。這時,唐歌一翻眼皮說:“他活該,誰讓他在位時趾高氣揚呢,我早受夠了,不踹他一腳,就對得起他了。”

在現實生活中,有些人在當權的領導麵前點頭哈腰,即使被領導批評得很不對、很無理的時候,臉上也總帶著那種諂媚的微笑,口中說著巴結討好的詞。而轉身麵對失勢的領導,不僅見風使舵,還落井下石傷害別人,並能做到麵不改色心不跳。對於這些人隻說是勢利還不夠,完全是喪失人格,失去了底線。

一個人對人如果總是花言巧語,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裝出來的,肯定不會有發自內心的“仁”,沒有仁的人必然也得不到什麼好結果。所以,我們應明辨是非,不要陷入小人的口舌之中。同時,更應警戒自己,不做巧言令色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