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(一)種植經濟效益及發展前景(1 / 1)

洋扁豆起源於美洲墨西哥,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帶到非洲,由非洲傳到中國,譯名利馬豆(Lima),在中國已有300多年種植曆史,因從外國引進故稱“洋扁豆”。蔓生,葉色濃綠,生長旺盛。嫩莢為綠色,菜用,枯萎為黃白色,莢長一般7~10厘米,每莢2~3粒籽,籽粒扁平,為白色。該品種喜溫,通風好光,怕旱澇,耐肥。每畝嫩莢產量可達1 500千克,高產可達2 000千克。

洋扁豆營養價值較高,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莖菜和瓜菜都高,味亦鮮嫩可口。據中國科學院衛生研究所編《食物成分表》:每百克洋扁豆含蛋白質2.8克,脂肪0.2克,糖5.4克,熱量147千焦,粗纖維1.4克,鈣116毫克,鐵1.5毫克,胡蘿卜素0.32毫克,硫胺酸0.05毫克,核黃酸0.07毫克,尼克酸0.7毫克,抗壞血酸13毫克。洋扁豆既是滋補佳品,夏暑作清涼飲料,又是一味良藥。關於洋扁豆的文字記載,最早見於南朝齊梁間陶弘景著的《名醫別錄》。明李時珍著的《本草綱目》說:“取硬殼洋扁豆,連皮炒熟,入藥。”“硬殼洋扁豆,其子充實,白而微黃,其氣腥香,其性溫平,得乎中和,脾之穀也。入太陰氣分,通利三焦,能化清降濁,故專治中宮之病,消暑除濕而解毒也。其軟殼及黑鵲色者,其性微涼,但可供食,亦調脾胃。”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的《中國藥典》也說:洋扁豆“健脾胃,清暑濕。用於脾胃虛弱、暑濕泄瀉、白帶。”總之,洋扁豆一身是寶,它的果實(洋扁豆)、果皮(扁豆衣)、花、葉均可入藥。其性味甘微濕,入脾胃二經,有補脾胃,和中化濕,消暑解毒的功效,主治脾胃虛弱、泄瀉、嘔吐、暑濕內蘊、脘腹脹痛、赤白帶下等病,又能解酒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