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做人別太單純,多點敏感少栽跟頭(1 / 1)

�C��3g把握同情心的分寸,別被人利用

每個人的心靈,都有其柔軟的地方,再強勢的人,也有他人不易察覺的弱點,這就是同情心。同情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。做人要善良、要有同情心,這是公認的道理。但如果放到某些具體的、特殊的場合中去考察,則不可簡單了之,而是要把握同情心的分寸。單純的人就是容易好壞不分,一味善良,結果常被別人利用。

一天,若冰出去逛街,在商場外麵遇到了一個抱著小孩的女人。她向若冰訴說著生活的困苦以及在這個城市謀生的艱難,想讓若冰給她一點錢,給小孩買一點吃的東西。

若冰看著她懷中那麵黃肌瘦的小孩,動了惻隱之心,她給了那女人一百塊錢。那女人道謝之後,帶著小孩離開了。望著遠去的母子,若冰歎息說:“為什麼世界上總有那麼多的可憐之人呢?”或許,人生就是這樣無奈。

當她準備進商場時,被一位大姐叫住了。她自我介紹說是社區的工作人員,她向若冰介紹了在商場外遇到的那個女人的情況。從她那裏,若冰得知:那女人是一個騙子,每天都會帶著小孩在這一帶利用人們的同情心來騙取錢財,社區已經警告過多次。一不小心,那女人又鑽了一個空子,把若冰也騙了一次。若冰非常氣憤,並不是因為被騙走的錢,而是因為被騙走的同情心。

帶著小孩行騙,豈不是在教小孩以後繼續行騙?如此反複下去,被騙的人越來越多,人們之間又談何信任?在這種情況下,當遇到真正需要幫助、但又無法確定的人時,我們又將怎樣選擇?拒絕嗎?那麼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在得不到外界援助的情況下,他們該有多難呢?

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社會的幫助,別有用心的人處心積慮地騙取著世人的同情,這到底是不良的世風,還是人性的墮落?生活在當今年代,有些人變得更愛依賴他人,更願意不勞而獲。我們富有同情心,卻於不知不覺間陷入了別人設計的圈套;我們的同情心、正義感隨時都可能被濫用,被當作他人創收的來源。

瑪麗和貝沙是多年的老相識了。貝沙最近離婚了,獨自生活了一段時間。最近,貝沙因經濟情況將自己的房子賣了。於是瑪麗邀請她搬到自己的家中居住。

瑪麗同情貝沙,總是盡己所能地幫助她。為了減少她的生活開支,瑪麗管她吃喝,分文不收。瑪麗用自己的積蓄來滿足貝沙的一切需要。半年後,貝沙搬走了,從此以後再沒跟瑪麗說過話。這一事件使瑪麗感到,自己受到了傷害和不合理的對待。她告訴朋友說:“我太快而且毫無保留地敞開自己的胸懷和錢包,慷慨地給予一切。我難以抑製自己的同情心,可是貝沙最後卻翻臉不認人。”

為人單純者認識不到給人同情應該適當節製,容易過分地表示同情。同情是一種良好的心態,而不是盲目地去為別人做很多事。為了真正做到與人為善,而不被傷害,務必要抑製自己過分行善的欲望。

同情心有時可以發揮很大的感化力量,但“過分同情”有時也會成為一個人生存的負擔,甚至是致命弱點。“過分同情”容易動搖意誌與理性,因此常會在我們放棄自己的立場之後,傷害了自己。例如:有些不懷好意的借債者,你在他苦苦哀求之後借給他許多錢,結果卻一塊錢也要不回來!

“過分同情”會成為你的弱點,成為人人想利用的把柄,在眼淚、溫情、請求、孩子似的無辜與可憐之下,你將立場不穩,是非不分,成為最大的受害者。

可是,天生心軟的人怎麼辦?難道注定要做個被利用者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這樣的人應該訓練自己的思考與判斷能力,用理性和智慧來指導自身的行為,而不要輕易被感情左右;要經過某種曆練,才能成長、成熟,變得越來越果斷。

對於我們來說,同情心不是說不應該有,而是要在施予中認清對象是否值得去給。真正的善良的人大多懂得把握同情的分寸,不會不分對象不加節製地慷慨付出一切。否則,一不小心,不但會使寶貴的同情心白白浪費掉,自己也容易深受其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