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智若愚,是大智慧(1 / 1)

蘇東坡才華橫溢,卻一生多災多難,經曆了官場的大起大落,對聰明與愚鈍有著深刻的體會。他認為聰明是一種天賦,但是“愚鈍”一點能使人保持心胸坦然、精神愉快,還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憊。一個人如果過分認真,那麼必將一事無成。在待人處世中,許多時候裝得遲鈍一點、傻一點、糊塗一點,往往比過於敏感更有利。

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說:“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。”大智若愚,即有大智慧的人,不顯山露水,不賣弄聰明,表麵上看起來很愚笨,其實卻很聰明。可見,這裏的“若愚”隻是一種表象,隻是一種策略,而不是真正的愚笨。對於那些不情願去做的事,可以以智回避之。本來有大勇,卻裝出怯懦的樣子,本來很聰敏,硬裝出很愚拙的樣子,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,同時也可不做隨波逐流之事。

大智若愚,不僅可以將有為示無為,而且可以靜待時機,把自己的過人之處一下子表現出來,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。我們要懂得隱藏自己,不要咄咄逼人、聰明外露,這樣會弄巧成拙。

呂不韋為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還幫助嬴政統一了六國。然而,呂不韋的悲劇就在於他聲勢顯赫,“傲”字當頭,給秦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,所以,最後他沒能善終。

太子政繼立為秦王,尊奉呂不韋為相國、“仲父”。呂不韋將《呂氏春秋》公布在鹹陽市朝的大門,並懸掛千金在上麵,聘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,如有能夠增添減少一個字的就賞給千金。消息很快傳遍國家的每一個角落,卻沒有人敢出來修改一個字,這時的呂不韋在秦國是獨一無二的權威,權勢達到了頂峰,甚至蓋過了秦國的君主嬴政。

秦始皇漸漸長大成人,但太後還是不停地跟呂不韋私通。呂不韋推崇儒家的政治思想,而秦始皇則表現了強烈的尊崇法家的態度。呂不韋主張國君不過問具體的政務,而秦始皇則主張所有國家大事,包括一切刑事案件,都要由他專斷。這一切分歧,都是沒辦法調和的。

秦始皇親政後,借故說呂不韋私通叛黨,免除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,讓他去河南就職。

呂不韋到了河南之後,河南就變成了政治、經濟、甚至是文化中心。各國使節或是來訪大臣到鹹陽之前,都會先到呂不韋那裏停留議事,到達鹹陽見嬴政時,所提出的往往是在呂不韋那裏得到的結論。嬴政聞知,心中越發擔心了。誰知呂不韋一點沒有收斂的跡象,他召集門客吟詩議論,為所欲為。呂不韋的門客到處遊走,甚至希望為他重新選一個主人。

這次秦王終於忍不住了,他送給呂不韋一封信,信上寫道:“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,秦國要封你河南十萬戶?你與秦是什麼親屬關係,可以稱為‘仲父’?你和你的家屬還是滾回到蜀地去吧。”

呂不韋已經年邁,怎麼能夠走到四川呢?呂不韋知道事情已不可挽回,就飲鴆而亡。

有人大智若愚,同樣也有人大愚若智,區別在於是否有自知之明。一個人不自我表現,不自我誇耀,反而會成就大事,這就是大智若愚。而那些盲目自傲、自以為是、愛出風頭的人或許可以取勝一時,但最終會自食其果。

在職場中,如果你的能力確實出眾,就有必要裝裝傻,不讓他人感到不如你。多數領導都希望下屬與自己相較處於劣勢,然而工作中,他會時時發現下屬在某些方麵有傑出表現,甚至超過了自己。一旦發現下屬的能力可能高於自己時,他立刻會坐立不安,還會對其施加壓力。因此,當你的才能高於領導時,不可過於鋒芒畢露,以免引發領導的猜忌之心。為了不傷領導的麵子,明智的下屬應該盡力維護好領導的自尊。

在更多的時候,領導需要提拔那些忠誠可靠但表現可能並不是那麼出眾的下屬,因為他們認為這更有利於他們的事業。因此當你對某項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辦法後,不要直接發表意見,而要在私下裏或用暗示等辦法及時告知領導。久而久之,領導便會對你倍加欣賞。

即使再聰明,也要顯得笨一點;即使再明白,也要裝得無知一點;即使再有能力也不激進,寧可以退為進。這才是立身處世的妙招。因此,聰明人總會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,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他人的高明,力圖以此獲得他人的青睞與賞識。